短篇小说


前沿·观点与争鸣

  • 试论寻根文学的“寻父”文化困境

    胡菁慧;

    <正>寻根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这是中国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文学类型,因为它第一次大胆地从文学理论到小说创作,是从创作群自身萌发的第一次有自我意识、文学理论内涵、创作实际成果的文学实践行动。它历经了重大的转折:由非主动创作到鲜明理论指引下的主动性创作;由对传统文化的迷恋和依附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尖锐批判;由借助传统的表现手法展现现实人生到接受西方的创作理念肢解传

    2012年08期 No.555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贾平凹《高老庄》的文化审视

    肖志群;

    <正>在我国当代文坛中,贾平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学大作家,及至现今,我国正面临社会形式的转变和传统与现代语言平衡的双重矛盾下,他仍然不忘把焦点集中在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上,从他的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所展现的社会意识与民生意识,把人们在困苦生活下的内心波折、无可奈何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贾平凹深

    2012年08期 No.555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底层女性身份认同的艰难

    郑来;

    <正>乔叶,河南焦作人,"70后""新生代"女作家,被赞誉为"一朵开在中原大地的紫色牡丹",她最初的创作主要是散文,20世纪70年代,乔叶就出版了7部散文集,其清新而脱俗的作品获得了读者的认可。21世纪,乔叶开始专注于小说的创作,她认为"散文是漫天生长的草。草坪,草地,草原……草毕竟还是草。好小说是打进大地心脏的利器,能掘出一个个洞来……"经过数十年的辛苦耕耘,乔

    2012年08期 No.555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残雪与卡夫卡小说诗性之比较

    黄献红;

    <正>结构主义批评理论认为,诗性是文学性或诗的美学特征的表征,文学之为文学,诗性是不可或缺的一维。米兰·昆德拉宣称任何小说都必须回答"人的存在是什么?它的诗性在哪里?"这一问题,无疑,作为著名现代派作家的卡夫卡的小说正体现了这种诗性。正如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说:"卡夫卡成功地完成了在他之前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将一种根本反诗性的材料,即极端的官僚的社会,

    2012年08期 No.555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学的探索——奥林匹克文化的引入

    武燕;

    <正>体育文学是以体育活动为创作内容的一种文学形式。从狭义的角度看,体育文学是从体育精神和体育现实出发进行的文学性虚构,主要包含体育小说、散文、诗歌等,而体育报告文学、体育人物传记等非虚构的叙事文学则不属于体育文学的范围。体育具有增进健康、竞技和娱乐等多种功能,可以增进人的健康,提高人的体质、技能和活动能力,

    2012年08期 No.555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论张天翼喜剧性艺术个性的生成

    杨春风;

    <正>一、喜剧创作心态一作家主体源于生命的要求所谓创作心态,是指作家创作时某一时间段或创作某一具体作品时的心理状态,关涉到作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创作出发点与目的、作家的审美观念以及独特的个性追求等,是多种因素融合交汇的产物。作家的天赋、家庭氛围、社会时代环境是创作心态形成的基础。

    2012年08期 No.555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只发表顺灵感所创造的文艺作品”——论弥洒社的文学实践

    赵鹏;

    <正>弥洒社是上海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重要社团之一。围绕着《弥洒月刊》和《弥洒社丛书》,这个以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的名字命名的社团以其清新浪漫的气息延续了"五四"时期对爱与美的追求。然而弥洒社的文艺观却和以后狮吼社、绿社等纯粹的唯美主义文学社团不同,在唯美主义的尝试之外,弥洒社表现出一种以"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为

    2012年08期 No.555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空灵意境探析——以中国山水诗画为例

    宋坚;

    <正>对中国艺术的审美意蕴,笔者觉得最神妙的是其空灵意境,它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和飘逸灵动的人文情怀。本文将以中国的山水诗画和禅道文化为视角,来探寻其独特的审美意蕴。一、空灵的审美意蕴空灵意境作为一种审美意识,与中国诗画艺术的美学传统和禅道合一的艺术理论密不可分。在它的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和千丝万缕

    2012年08期 No.555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评说·作家与作品

  • 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形象分析

    卢思琴;

    <正>张爱玲的成名作《倾城之恋》讲述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扼腕长叹的爱情博弈。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个出身没落大族、命运几经周折、个性鲜明深刻、结局悲喜交加的传奇女子,形象特点颇为耐人寻味,本文将浅析之。白流苏是上海白公馆的六小姐,七八年前因家庭矛盾与前夫离异,带着全部家当投奔娘家亲戚,

    2012年08期 No.555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谈郁达夫小说中的“景物美”

    王洪娟;

    <正>郁达夫作为创造社的重要一员,经受了"五四"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因此,他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要求"。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小说的新模式,他将自我的个性和气质融进小说创作之中,使他的小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抒情文体和风格,"为中国现代

    2012年08期 No.555 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红楼梦》与《家》中悲剧人物形象比较——以晴雯和鸣凤为例

    程琴;

    <正>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具有悲剧性,价值愈高,悲剧性越强。曹雪芹和巴金,尊重女人,把晴雯和鸣凤塑造成美丽聪明、志行高洁的形象。她们的悲惨遭遇虽很相似,但仍存在诸多差异。一、所处环境与身世遭遇的比较(一)所处环境的比较1.相似点:表面上显赫尊贵,实则腐朽糜烂,矛盾尖锐

    2012年08期 No.555 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论澳大利亚的新派小说与弗兰克·穆尔豪斯

    李明轩;

    <正>新派小说最主要的特征和本质是对世界认知方式的改变。从后现代派艺术创作手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际上它是以破碎、混乱和无法被人认知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现代派小说推翻了传统小说的创作原则,在传统小说的创作方式下文学创作主要是采用模仿现实和通过叙述再现现

    2012年08期 No.555 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爱伦·坡恐怖小说阅读心理探析

    朱俊霞;

    <正>一、恐怖小说的阅读人群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使人们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都获得了科学的解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迄今为止,仍然有一些荒诞离奇的怪事尚未获得解答,人们也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判定答案,因此鬼故事一系列的恐怖小说就获得了较大的市场,也因而获得了很多人追捧。著名的恐怖大师埃德

    2012年08期 No.555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福克纳的创作风格及其模式解读

    张少娟;

    <正>一、福克纳研究及其在中国早期对福克纳的研究始于1931年,当时亨利·坎比由于对福克纳的作品《圣殿》中的暴力和恐怖描述提出了激烈地批评,认为福克纳是美国小说的"残酷派"。格兰威尔·希克斯尽管对福克纳的写作技巧表示出了欣赏,但认为福克纳作品中时序颠倒的交错安排根本没有道理,这是他在和读者玩

    2012年08期 No.555 3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沉醉”与“清醒”——解读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主人公形象

    方永兰;

    <正>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一1977)是一位传奇作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流亡到美国,在这个新环境中,他开始了大量的文学创作。他有着强烈的天才意识,这使他随时都能在自己喜爱的个人世界里享受到天才般的快乐。即使在最为阴暗的流亡岁月里,他都凭借自己坚忍的毅力为自己构建

    2012年08期 No.555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的人物及作品分析

    张俊杰;李黎;

    <正>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创作手法和主要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在西方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世纪之交,并在19世纪上半期达到繁荣,当时在欧洲历史上正值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种思潮体现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潮流。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德国

    2012年08期 No.555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 “尼格尔的派瑞许”——托尔金创作与生活的寓言

    李墨;

    <正>一、托尔金的短篇幻想小说——《尼格尔画的树叶》《尼格尔画的树叶》是英国著名幻想文学家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所写的短篇幻想小说,最初于1945年1月在一本较有影响力的天主教刊物《都柏林评论》上发表。故事中的主人公尼格尔住在不太重视艺术的社区,痴迷于绘画。他有许多事情要做,同时又不时

    2012年08期 No.555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鲁滨孙漂流记》及其续记

    王淑娟;

    <正>《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的成名作,也是英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主人公鲁滨孙凭借自己的顽强、智慧与艰险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最终占有了荒岛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在后殖民主义视野的观照下,鲁滨孙这一形象被解构,代之以早期殖民者的形象;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

    2012年08期 No.555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莳萝泡菜》中男性权势形象建构的语气视角

    傅翀;

    <正>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以描写女性人物为特点的英国著名短篇小说女性作家。虽然其作品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但以欣赏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居多,少有从女性主义角度的解读。《莳萝泡菜》完成于1917年,是曼斯菲尔德的重要作品之一,讲述的是女主人公Vera在路边的一家咖啡店

    2012年08期 No.555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朗读者》的启蒙之思

    金华;

    <正>德国小说《朗读者》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并成为首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德语书,在德国甚至成为每间中学课堂讨论的话题。在小说《朗读者》中,启蒙叙事成为一个核心话题。米夏和汉娜充当着启蒙者与被启蒙者,通过这种相互启蒙,对二战历史、人性与道德进行深度地发问与思考,从而达到了彼此心灵上的救赎。

    2012年08期 No.555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观点·风格与特色

  • 《老人与海》的叙事分析

    陈建永;

    <正>《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创作于1952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使海明威获得了1953年的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其作为20世纪世界一流小说家的卓越地位和不朽功绩。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夸赞海明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英国评论家赫贝茨则认为海明威的小说引发了一场"文学革命",

    2012年08期 No.555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从托妮·莫里森小说看女性自我的寻求

    钟瑜宁;廖海红;

    <正>在美国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白人中的女性同胞也曾一度向白人男权主义发起了挑战,并且这些白人女性声称要与以男权为中心的领导力量平分权力,她们要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可以追究其根源,在白人女性的思想战斗中,她们所作的努力与争取都还带有强烈的父权主义思想,就如同在争夺男女性的平等权利中,他们都只顾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把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抛之脑后,没有充分

    2012年08期 No.555 4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浅析夏洛蒂心路历程对创作《简·爱》的影响

    顾林刚;

    <正>在读者看来,《简·爱》就是夏洛蒂"诗意的生平写照",一定程度上具有自传的性质。夏洛蒂的生平经历对她的心路历程的影响对《简·爱》的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这本书的畅行,其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简·爱》这本书是夏洛蒂长期饱受社会不平等对待和情感压抑的产物,夏洛蒂对这个社会不平等、不自由的宣泄和控诉,成为了她

    2012年08期 No.555 4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浅析《金苹果》中的意象运用

    刘军;

    <正>尤多拉·韦尔蒂被人们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被公认为"南方文学"中除福克纳之外最出色的小说家。尽管她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美国南方,使用的语言和文化也是具有典型的南方特征,但是人们公认韦尔蒂所要表达的主题、她多变的艺术手法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区域的界限。她多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在美国文学史发展的

    2012年08期 No.555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从《卡斯特桥市长》看女性意识的缺失

    薛涛;

    <正>一、引言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从1867年起到1928年,共创作了近20部小说。就其长期的小说创作生涯来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抒发田园理想的颂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代表作品主要有《绿阴下》《远离尘嚣》等;第二阶段主要描写威塞克斯社会的悲剧,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代表

    2012年08期 No.555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脆弱中的坚强:勃朗宁夫人生命意志之解读

    刘素花;

    <正>他们初次相见时,她蜷缩在阴暗潮湿的伦敦老宅里,残弱的身体躲在沙发的深处瑟瑟发抖,像风中摇曳的一朵栀子花,更像一块轻轻触碰便黯然凋零的水晶。他们最后告别时,他和她依偎在佛罗伦萨家中满天星斗的庭院中,她呢喃着"我只是有点累了",便面带幸福地聆听着他的心跳酣然人眠,从此再也

    2012年08期 No.555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浅析《觉醒》中埃德纳的精神诉求之路

    滕春燕;

    <正>小说《觉醒》叙述了埃德纳从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没有自我意识逐步成长为追求自我存在,具有现代自我解放、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女性的过程。然而她的行为不被当时的男权社会所允许,最后选择融入大海。很多评论家都认同:觉醒后不能找到适宜自己生存出路的埃德纳,最后做出无奈的选择——只身投入茫茫大海,是身处男权传统社会的她迫不得已自然而然做出的抉择。但笔者认为融入

    2012年08期 No.555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绿色梭罗,诗意栖居——亨利·大卫·梭罗生态思想探源

    刘绍斌;唐苇;

    <正>一、康科德镇:成长的乐园,自然生态思想的家园从心理学上讲,除遗传以外,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对其个性及人格的形成有极其巨大的影响,会影响到他的创造性思维、审美兴趣及语言风格。而成长经历往往来自于一个人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中的点滴会在其平静、纯洁的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这样的痕迹慢慢地会转

    2012年08期 No.555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教师·课堂·学生——《相约星期二》的课堂叙事

    万惠蓉;

    <正>"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1995年)封面题目下的一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小说的内容。该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和电视评论员米奇·阿尔博姆,与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奔波忙碌,无暇停下来思考人生。偶然地从电视访谈节目里见到莫里——他大学时的社会心理学教授,于是

    2012年08期 No.555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视界·外国文学研究

  • 日本古典文学的审美文化解读——以物哀为例

    冯金江;

    <正>日本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魅力国度。人们在关注日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很注意研究日本传统文化即日本古典文学的特点及审美。无可否认,古代日本受到中国内地文化的极大影响。到了10世纪,才形成了具有日本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典文学和审美标准,而"幽玄"和"物哀"则是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审美标准。

    2012年08期 No.555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 《伊利亚特》与《西林安班玛发》英雄特征比较

    金晓辉;

    <正>广为人知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一起被公认为是古希腊以致整个西方的文学之始。《伊利亚特》以希腊联军战将阿基琉斯与主帅阿伽门农的矛盾冲突为核心线索,全景化地展现了特洛伊战争的宏大场景。知名度远不及前者的《西林安班玛发》,对于我国满族文学历史则同样具有肇始意义,是新近发掘

    2012年08期 No.555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创伤视角下的《喜福会》与《宠儿》

    云玲;

    <正>20世纪被称为创伤的世纪,成就了大量的创伤叙事作品。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主要源泉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的西方世界被研究得如火如荼。特别是9·11恐怖主义袭击给全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使创伤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热点。作为少数族裔,美国非裔和华裔同样经历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的罪恶,成为被边缘化的"他者",从而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了不可弥合的创伤。根据李桂荣的统计,迄今为

    2012年08期 No.555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 生命的悲歌——苔丝悲剧根源的探究

    鲁瑶;

    <正>一、托马斯·哈代的宿命论苔丝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哈代的宿命论思想。这为苔丝的悲剧命运定了基调。哈代创作的时期也正是英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他看到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他的故乡——远离城市文明和工业喧嚣的古朴荒原威塞克斯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尤其是给农民带来的

    2012年08期 No.555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存在主义解读

    高速平;王成云;

    <正>现代的不少人深陷追逐物质的漩涡,习惯了现实功利以至于显得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理解不了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林黛玉那样的人物。如果他们读到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知道艾米丽竟然会为留住爱情不惜把情人杀死,和情人的尸体守护了40年,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扭曲变态到了极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便是威廉·福克纳(1897-1962)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福克纳是

    2012年08期 No.555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欲望的追求与美国梦的幻灭——从《嘉莉妹妹》到《欲望号街车》

    韩朝旭;李培学;

    <正>简单说,"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不管你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不分种族和性别,只要你坚忍不拔、坚持不懈、不畏艰苦,都可以在同等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进行相对公平的竞争,追求并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功和幸福,把梦想变为现实。《嘉莉妹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杰出代表西奥多·德莱赛的处女作和

    2012年08期 No.555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及其社会意义

    陆少兵;

    <正>19世纪末的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期,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之间的矛盾、道德的滑坡,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小说《嘉莉妹妹》讲述了农村女孩嘉莉到芝加哥谋生,历经坎坷,最后成为知名戏剧演员的故事,展示了残酷的社会竞争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描绘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对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刻的

    2012年08期 No.555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情感想象的仪式:《廊桥遗梦》的个人空间分析

    肖艳丽;

    <正>20世纪后期,对文学空间的认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廊桥遗梦》而言,真正构成空间因素并对作品意义产生影响的主要体现为个人空间以及其与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而这两个层面则分别与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关联,前者在于自由,后者在于责任。当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交汇结束时,则产生出一系列的空间片段的记忆。一、个人空间的诉求

    2012年08期 No.555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从《金色笔记》解读多丽丝的正面女性观

    陈静;张莉;

    <正>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坛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她的众多小说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也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多丽丝·莱辛同时也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世界文坛这个大舞台上有了一席之地。她也被认为是与伍尔夫齐名的英国作家。莱辛的作品通俗易懂,思想性很深,在她的众多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女性与女性关系的思考。同舟共济

    2012年08期 No.555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走出分裂,走向健全——解读多丽丝·莱辛的《黑色圣母像》

    鲁修红;

    <正>多丽丝·莱辛(1919一)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从195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野草在歌唱》至今,莱辛共创作长篇小说近30部,短篇小说近百部,另有散文、诗歌、游记、自传和戏剧多种。其代表作是1962年创作的《金色笔记》。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妇女的平等自由权益是莱辛创作的两个重要主题。莱辛曾坦言,《黑色圣母像》是她所创作的新小说中最喜欢的。在小说中,多丽丝·莱辛运用隐喻、

    2012年08期 No.555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 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李孝敏;

    <正>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迅猛发展,全球性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文学翻译无疑为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信息交流与传播搭建了重要的沟通桥梁。要使翻译的文学作品达到信、达、雅的要求,就必须在两种语言的转换中准确表达和传递源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意象。因此,如

    2012年08期 No.555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中国诗歌情节对公示语翻译的负影响

    席东;

    <正>一、前言随着交通的便捷及国际交流的加剧,旅游业在近些年得以快速发展。几十年前,欧洲国家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然而随着非洲、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蓬勃发展,旅游比以往更加充满活力。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国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西安一直是中外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首选之一。其闻名世界的兵马俑博物馆、保存完整的城墙、名贵的丝织品及美味的地方饮食

    2012年08期 No.555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视觉·影视文学论丛

  • 数字化时代下中国电影特效的发展及出路

    何双百;

    <正>一、电影特效的发展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1902年拍摄的一部影片《月球旅行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幻片之一,他主要依赖的特效技术在今天看来都是基本的摄影技巧,例如停机、叠印、两次曝光等,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在当时可谓鬼斧神工,且耗时耗力。早期的电影特效以微缩模型的制作为主,在电子科技尚不发达阶段,电影特效主要依赖一些传统的工艺手段,直到1932年影片《金刚》的出现,使得电影

    2012年08期 No.55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港台艺人别称的社会文化透视

    王长武;

    <正>一、引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别称"为正式名称以外的别的名称。新时期以来,随着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活跃在大众传媒中的各色艺人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媒体或者粉丝对之都有不同的称谓。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港台地区的艺人别称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成为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社会文化现象,故本文不揣冒昧以社会文化的视角对港台地区艺人的

    2012年08期 No.555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当代青年爱情诉求在宫廷剧中的影射

    闫继芬;

    <正>一、宫廷剧呈现的新特点羊艳在"解读女性宫廷剧的大众文化意义"一文中对宫廷剧进行了界定及相关意义分析,其意识形态的分析透彻深刻,而近期的热播宫廷剧在扎堆的同时似乎形成新的默契,这种默契呈现出的新特点也是本文分析的一个基础,在此先做陈述。

    2012年08期 No.555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互动与融合——以纪录片《南京》和故事片《南京! 南京!》比较为例

    黄瑛;

    <正>从纪录片这一片种确立伊始,一直遵循着"纪实""非虚构"的原则,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试图客观呈现事物的本来面目,"真实性"成为纪录片的第一要义;故事片则是用虚构的手法进行叙事,"讲故事"是故事片的首要原则。因而在讨论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区别时,"非虚构"与"虚构"就成为其根本所在。纪录片《南京》和故事片《南京!南

    2012年08期 No.55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悬疑性和古典美——谈影片《情谜》的艺术特征

    任艳;

    <正>《情谜》于2012年3月8日上映。《海南日报》的评论"文艺片演绎的悬疑"将其归入了"文艺片"的行列。《情谜》的文艺气息来自其"戏中戏"的情节结构,将传统戏剧的舞台艺术和商业电影的悬疑性结合起来,打造了现在这样一部悬疑性和古典美并重的影片。这正是该片重要的叙事策略,让商业化的浅层叙事借助传统戏剧的高雅获得新生。

    2012年08期 No.555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电影《开心闯龙年》的多模态效应

    梁东妮;

    <正>《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于2012年1月12日推出,开映4日收入逼近1亿元,中影数字院线票房(2012年1月23日至2012年1月29日)排名里,它荣膺第6,成绩斐然。该片秉承了"喜羊羊"的一贯贺岁传统,但在制作上融入了更成熟的国内三维技术,这让视觉效果得到更大的提升,让观众,尤其是充满想象力的小朋友更真切地了解故

    2012年08期 No.555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 电影《阿凡达》中的生态伦理思考

    崔静静;

    <正>一、引言《阿凡达》是一部从生态问题的角度讲述的有关人类未来的科幻影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Cameron)通过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为观众展示了一颗人类与自然终极和谐的星球——潘多拉。《阿凡达》根据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新发现以幻想的方式预见了人类面对地球生态危机问题时作出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将来可能产生的后果,影片不是人类以最终胜利者的姿态告终,而是被纳威人打败,被遣送回

    2012年08期 No.555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电影《社交网络》中资本主义的梦想

    丁建辉;刘芳;

    <正>2003年秋,哈佛大学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被女友甩掉。为泄私愤,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女生评分。他的举动一度令哈佛服务器几近崩溃,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马克的举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

    2012年08期 No.555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从《喜福会》看“中国元素”在影片中的运用

    庄君;孙媛;

    <正>一、引言乌丝红袍,翠镯清泪,女儿时,回首皆是泪眼。玉指竹城,浓茶软语,为人母,唇启尽为枉念。一辈女人两样命运,两代女人不同语境。1993年,由旅美华裔导演王颖执导,根据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改编的同名电影《喜福会》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旧

    2012年08期 No.555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美剧中自称语的使用与人物关系刻画

    干诚;

    <正>一、引言自称语是说话人用来指称自己的词语,属于人称指示词的一类。传统上,人称指示词被分为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指示语。第一人称指示语可指代说话人,但其与自称语并不完全等同,而自称语也不仅仅限于第一人称指示语。自称语可以基于不同的视点——在不同的语境下,说话人可以从第一人称视点、第二人称视点及第三人称视点来指称自己,

    2012年08期 No.555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电影《K歌情人》主题曲Way back into Love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方玲;荣盈盈;

    <正>一、前言电影《K歌情人》是在2007年情人节档期上映的一部浪漫爱情喜剧片。休·格兰特饰演的阿莱克斯是一名80年代后期过气的流行音乐歌手,流行小天后卡罗柯曼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写一首对唱情歌,并且和他一起二重唱灌唱片。才气十足的阿莱克斯终于得到机会重返歌坛。但是问题也因此应运而生:他已多年没有作曲,而且从来没有填词的经验,如何能在短短几天内写出一首畅销曲?苏菲,一位聪慧而敏

    2012年08期 No.555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生命的平视、俯视与仰视——电影《海上钢琴师》《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师》的音乐意蕴比较

    张爱雯;

    <正>一、《海上钢琴师》:生命的平视——琴声与海浪共舞的海洋情结《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主要讲述1900成长为一名海上钢琴师,并最终与伴随他一生的轮船一起葬身海底的故事。1900年的第一天,游轮弗吉尼亚号邮轮员工丹尼在轮船的头等舱的钢琴上发现一个弃婴,把他收留并取名为1900。谁也不知道他的亲人、籍贯、国籍,于是大海成了他成长的摇篮,而他也在游船往

    2012年08期 No.555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 令人震撼的心理冲撞——对法国影片《蓝》电影音乐的探析

    何源;赵雪;

    <正>一、作为情节发展线索的主题音乐从情节发展来看,影片中有几个贯穿的音调,导演用这些音调以一种警寓的方式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这些音调的出现既为强调死者生的意义,又不断地增加活的人的痛苦。音乐在这里是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之间的一个精神的纽带,它控制着女主人公的精神,使她无法走出过去的生活。比如:葬礼之后,朱莉在一个十分压抑的特写镜头中沉思,突

    2012年08期 No.555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刘三姐”主题素材电影中广西民族音乐元素的应用

    练远媚;

    <正>以"刘三姐"为主题素材的电影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20世纪60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广西壮族民间故事改编的,由黄婉秋、刘世龙主演的以人美、歌美、景美享誉全国乃至风靡东南亚的彩色音乐风光片《刘三姐》以及2011年上演的、由苏有朋和黄圣依主演的、为纪念建国60周年和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而拍摄的文艺片《寻找刘三姐》。

    2012年08期 No.555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从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解读民族与体育精神

    韦巍;

    <正>作为人物传记性的体育题材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诠释了奥运体育竞技精神,记述了主人公刘长春不畏艰难参加奥运的励志故事,昭然打开了那扇振兴民族体育运动的心门。观看这部影片后,使人的思想受到强大触动。无论是在影片的剧情节奏,还是在其故事叙述技巧方面,都十分的连贯、精炼,而且极富励志片的精神效果,充满强烈的民

    2012年08期 No.555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 民族音乐剧《花木兰》随想

    李保霞;

    <正>随着欧美经典音乐剧在我国内地引进上演,音乐剧在我国文化娱乐演出市场上空前活跃开来。音乐剧以它通俗生动、雅俗共赏和精美的舞台设计涤荡着观众的心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内地音乐人对音乐剧这种集歌、舞、剧情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在原创性的探索道路上大胆实践、

    2012年08期 No.555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立场·古代文学纵横

  • 浅谈李贽小说评点的理论创新

    张玉华;

    <正>一、"趣"为第一李贽在《容与堂水浒传》中鲜明地提出了文章须有"趣"的观点。五十三回总评曰:"不知《水浒》文字当以此回为第一,试看种种摩写处,那一事不趣,那一言不趣?天下文章当以趣为第一。""趣"这一评点术语,并非李贽独创,而是受泰州学派的启发而提出的。泰州学派代表下层人民的思想和利益,主张"天性之体,本是活泼",提倡

    2012年08期 No.555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 论李渔小说创作及理论的不足

    李强;

    <正>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朝末年考中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其后半生主要从事写作并指导戏剧演出。李渔被时人誉为才子,世称李十郎,他组建李氏家班,广招戏子,到各地演出,并自导自演自己的作品,在实践中提高了他的戏曲创作

    2012年08期 No.555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形式世界

    饶琴;蔡丽华;

    <正>一、艺术形式世界苏珊·朗格在《艺术的问题》中提出"艺术是情感符号"理论,艺术者的情感是对世界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当通过意识的参与和表现以后,情感就在一种客观化的非理性的逻辑符号形式中实现出来,并且艺术并不是艺术家本人感情的表征,而是艺术家对人类情感的总体认识和表现。因而,艺术品是一个表征关于生命、情感的内在现实的范畴,它既不是一种自我吐露,也不是一种凝固的"个

    2012年08期 No.555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陶渊明归隐心态重探

    蒋东玲;陈冰荷;

    <正>陶渊明因其诗文平淡自然、物我一体的风格和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田园之举被后世许多文人士子奉为人格高标和精神归宿。他在归隐后所作的许多田园诗和一些散文中表达了一种委运任化、怡然自得的心态。例如,他的《形影神赠答诗》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再如,在其带有自传性质的散文《五柳先生传》

    2012年08期 No.555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 “恋子情结”,畸爱的悲剧——浅析刘兰芝被休之因

    王正江;杨天美;

    <正>《孔雀东南飞》最早载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与后来的《木兰诗》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刘兰芝是《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女主人公。全诗叙述了一个哀动天地的爱情悲剧:聪明能干、精明强干的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后感情笃厚,其

    2012年08期 No.555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