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前沿·观点与争鸣

  • 中西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塑造方式的异同

    黄红玲;王霞;

    <正>英雄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更是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英雄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被塑造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对客观现实生活加以抽象,使得人们的精神诉求以被改造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作家们主要是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

    2012年24期 No.579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关系

    李桦;

    <正>历史叙事具有虚构性这一观点一经提出便引来无数追随者。当代理论界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海登·怀特,他所引领的新历史主义潮流对史学界和文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考察了历史著作的叙事模式后,怀特认为历史学家在撰述历史时,尽管他们一再声称笔下的历史是"客观"和"真实"

    2012年24期 No.579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当代武侠小说在武术传播中的作用分析

    吴加清;马锐;

    <正>武侠小说是中国通俗传统文学之一,它从形式到内容都契合了中国的武侠文化和"侠义精神"。武侠小说最早起源于唐传奇,而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家的出现将我国武侠小说推到了顶峰,"武侠小说"这个概念才正式被提出,而其中的重点是"侠",这也是历来中国的一种侠义精神,替天行道,匡扶正义。

    2012年24期 No.579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 对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再思考

    田慧芳;

    <正>时下,"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已经取代"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成了当代中国文论中又一个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观念。20年来,在我国文学理论领域,文学观念层出不穷,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活动论、艺术生产论、艺术情感论、语言本体论和文化论等六种。辩证地

    2012年24期 No.579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 马克西姆斯诗篇与美国社会文化语境

    刘东媛;

    <正>一、前言研究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语境是一门热门的学科,也是了解美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而通过研究代表美国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更能够将人们带入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中。[1]研究《马克西姆斯诗篇》让人们有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为进一步研究当代美国社会的文化语境奠定了基础。

    2012年24期 No.579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 从美学的视角看词境与诗境的审美差异

    黄莹;

    <正>面对无所不在,来势汹涌的商品大潮,品诗诵词依然是许多人不变的情怀。唐诗宋词以其恒久巨大的艺术魅力,穿越了浩瀚悠邈的时空,满足了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需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品读诗词,一是从文化的背景着手,一是

    2012年24期 No.579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 从图式翻译视角透视文学翻译中的误译

    闫爱花;

    <正>近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文学译作,在这些译作中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分析文学翻译中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本文从图式翻译的视角剖析了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旨在为误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12年24期 No.579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 试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

    张翠波;

    <正>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描述人物、事物和事件进行形象表现的艺术形式,人们在欣赏和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脑海中进行描绘。正如人们所说的:"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者通过运用模糊语言等表现手法,拓展读者的阅读空间和视野,从而诱导读者在脑海中描绘出更具感染力的

    2012年24期 No.579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评说·作家与作品

  • 解读《呐喊》中鲁迅的反封建思想

    冯香红;

    <正>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蕴涵着鲁迅自己的写作态度和观念,他认为小说需要为人生服务,同时起到改良人生的作用,所以他在自己的小说中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也可以说鲁迅创作的文学带有启蒙主义精神。鲁迅通过"立人"的观点来阐述当时中国的状态,一个人是应该有声音的,有活力

    2012年24期 No.579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 亦舒小说女性形象剖析

    胡洁;

    <正>亦舒作为香港最多产的女作家,笔下塑造的形象可以说是数以千计。然其成功之处,则在于她深切的女性关怀和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亦舒的小说以通俗小说的离奇、浪漫、曲折的面目出现,尽管其作品众多、面目复杂,但她始终对大都市里的普通女性充满了无限的关爱与关注。亦舒可以说是一个

    2012年24期 No.579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莫言小说人称的人际意义

    艾懿;

    <正>所谓人际意义,即作者与读者在话语中的关系。文学作为交际的一种形式,既表现了人物角色之间的交流,又有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在与读者的交流中,作者通过文本、叙事者、理想的读者再到真正的读者这条线,对文本之外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宏观交流或相互影响。一个好的作者总是期

    2012年24期 No.579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 温情与友善——王效平小说评论二题

    吴苏阳;

    <正>乡村世界的温情苏北作家王效平早年曾创作了大量农村题材小说,其作品中淳朴的乡亲、祖辈相传的地方风俗、令人心醉神迷的田野风光以及那个特殊年代的乡村轶事,给读者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即便处于激烈矛盾纠葛中的人物,在内在情感上也绝少发

    2012年24期 No.579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 路翎小说中重庆风土习俗

    陈广根;

    <正>风土习俗是一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的并被一定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社会规范,它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对一定区域内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不同区域内的风土习俗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异。

    2012年24期 No.579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鲁迅英译本小说《呐喊》中的语言文学

    李菡;

    <正>鲁迅的小说《呐喊》真实地描述了从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现象。鲁迅先生从革命民主主义角度出发,以启蒙主义为目的,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思想,揭示了这个时期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深刻地剖析了陈腐的传统观念,

    2012年24期 No.579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 莫言作品《酒国》之葛浩文英译本研究

    余薇;张恒;

    <正>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多数学者认为翻译是其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将《酒国》之原作与葛浩文的译作进行对比,发现译文多采取音译和直译的方法,忠实地反映了原语文化。笔者认为莫言获奖是众望所归,翻译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并不具有决定性。

    2012年24期 No.579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 钱钟书英译本小说《围城》的语言魅力

    林丽华;

    <正>《围城》作为钱钟书先生锱铢积累写成的小说,在叙事上没有明确的情节线索,作品中大多都为钱老先生的一些经历和琐碎的见识拼凑而成的情节。在一般情况下,没有明确故事情节的小说往往需要绝妙的语言魅力衬托才能算一部成功的作品。钱钟书先生的英译本《围城》果然做到了这一点,小说

    2012年24期 No.579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 论哈金小说《等待》中主要人物的刻画

    曹学庆;

    <正>哈金原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一个中国军人家庭,14岁入伍,先就读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后进入山东大学研究所,攻读英美文学并取得硕士学位;27岁到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布兰岱斯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并取得博士学位。自进入美国文坛后,哈金连续获奖。1999年,他以长篇小说《等待》(Waiting)夺得第50届美国国家图书奖。成为一名美国当

    2012年24期 No.579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 探析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

    孙常丽;刘伟;

    <正>作为被马克思称誉为"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著名小说家。狄更斯最擅长用自己真实的笔触对那些在英国社会底层生活的"小人物"的各种生活遭遇进行细致特别的刻画,对当时英国社会复杂的现实有深刻的反映,在开拓和发展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012年24期 No.579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 简析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之“小人物”

    黄春蕊;

    <正>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短篇经典《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是在小说中却没有重大的军事活动、恢弘的战争场面及感人的英雄事迹,他把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的命运放在了作品描述的中心,正是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坎坷命运紧紧抓住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在战争题材的小说中,这样篇

    2012年24期 No.579 4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品读爵士时代的奇幻短篇《本杰明·巴顿奇事》

    雷敏;

    <正>菲茨杰拉德作为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菲茨杰拉德的研究逐渐升温,且多数集中于对其主要作品的深入研究,而对其短篇小说等研究则较少涉及。《本杰明·巴顿奇事》——极富奇幻色彩的短篇,根据作者自己的讲法,这篇小说的灵感来源于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一席话:"人生一大憾事是其

    2012年24期 No.579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观点·风格与特色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艺术分析

    马晓琴;

    <正>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写作风格长于幽默、臻于讽刺;其作品的内容大多以当时的美国社会变革为背景,针砭时弊,批判文明社会中的暗淡斑斓,激发读者对于人性中的真、善、美的赞叹与感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这一风格的典范之作。美国作家海明威曾对

    2012年24期 No.579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9K]
  • 莎剧《一报还一报》主题及人物新探

    冯秀红;

    <正>一莎剧《一报还一报》被称为"问题剧""黑暗喜剧"。近200年来,关于主题及人物批评的评论呈现出相互矛盾、严重对立的局面。该剧是莎剧中最集中表现法制问题的戏剧,曾被认为是"公案剧"。剧中着重研究人的本能与自由、约束与法制之间关系的问题,然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如此模糊不清和自相矛盾。由于代表着全知全能、仁慈、正义的公

    2012年24期 No.579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 《红字》的含混性探析

    蒋敦建;

    <正>一个半多世纪来,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的作品以深刻的意蕴、含混的艺术性、丰富的象征意味吸引着读者。霍桑小说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含混性。《美国文学的传统》对霍桑小说曾作出如下评价:"他的作品最主要的魅力在于体现作者矛盾心理的讽喻,它留下许多谜团,等待读者自己去解开。"言下之意是说霍桑作品的魅力来源

    2012年24期 No.579 5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 解读《红字》中周围人物对海丝特性格塑造的作用

    郭晓燕;

    <正>《红字》是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他塑造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这一形象深入人心。通过讲述一个有关爱情与罪恶的故事,作者刻画了海丝特人性中的各个方面,使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这一形象入木三分。然而海丝特·白兰鲜明的性格特征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与其命运息息相关的几个人物决定了海丝特·白兰性格的形成,

    2012年24期 No.579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1K]
  • 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成长的解读

    高路;

    <正>《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著名当代作家塞林格(J.D.Salinger,1919—2010)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处女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小说的故事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是一个家庭条件优越的17岁的中学生,在考试四门不及格之后,被学校无情地开除了。霍尔顿·考尔菲德独自一个人来到了纽约,在大街上过了3天的流浪生活,

    2012年24期 No.579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0K]
  • 海明威小说语言的语用分析

    雷鸣;卜小伟;

    <正>海明威小说不仅在广大读者中有良好的反响,也受到来自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深入探求文学作品的内涵,其中,对于小说文本中语言所营构的语用效应展开研究是当下学术研究的趋势之一。

    2012年24期 No.579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 托妮·莫里森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征及写作特点

    农舒淋;

    <正>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她凭借《宠儿》这部小说于1993年获得她人生的至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情感炽热,简短又富有诗意,主要的成就是长篇小说,大都关注美国黑人的文化和生活,尤其是聚焦在美国黑人奴隶制

    2012年24期 No.579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 托妮·莫里森作品中黑人男权意识与民族意识解读

    常利;

    <正>托妮·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不断地从黑人生活视角入手,将黑人的民族意识构建与男权意识重塑等内容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通过文字将黑人的生活困境表达出来,从而突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对黑人的压迫,呼吁黑人民众要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构建黑人民族意识体系,推动黑人民族的深入发展。

    2012年24期 No.579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 从《暴力的孩子们》等解读后殖民主义的书写

    李涛安;

    <正>多丽丝·莱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2007年凭借系列非洲题材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家。莱辛在文学创作上的努力无疑成就了她多部极具时代意义和评判意义的作品,以《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为代表的小说揭示了非洲国家人民被殖民和奴役的事实。本文通过深入

    2012年24期 No.579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 刍议《金色笔记》中莱辛对安娜五彩灵魂历程的构建

    余静;

    <正>小说《金色笔记》中包含了强烈的实验性色彩,小说没有设置结构框架,主要随着一个核心故事以及五种色彩来完成故事的叙事部分,故事内容被划分为五大部分,分别记录了主人公安娜的不同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莱辛把五色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特定的符号,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纷繁复杂的时代背

    2012年24期 No.579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 《鲁滨逊漂流记》中民族精神的折射

    胡婷婷;

    <正>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的著名作家,在英国文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位英国小说家"。在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中,他写了大量著作,涵盖政治、经济、散文等方方面面。而他的《鲁滨逊漂流记》则一举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笛福创作小说的时间虽然相对较晚,但由于他个人早

    2012年24期 No.579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关于但丁《神曲》中的文化启蒙意义研究

    孙丽伟;

    <正>一、但丁《神曲》创作的背景但丁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小贵族家庭,这个家庭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当时,意大利在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主导欧洲,对整个欧洲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包括英语文化等都是从拉丁文中汲取养分。良好的教育氛围和舒适的生活,让但丁在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造诣颇深,尤其

    2012年24期 No.579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视界·外国文学研究

  • 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哈姆雷特的人生抉择

    刘艳芳;

    <正>一、引言《哈姆雷特》是世界戏剧史中的一部经典巨著,讲述的是众人皆知的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内容情节和历史传说中的差别不大,没有非常奇特之处。但是在人物性格、形象刻画上却独具匠心,引人深思,可谓是戏剧史上一个巨大的突破。作者用语言赋予了这个灵魂人物——丹麦王子当时先行的人文

    2012年24期 No.579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 《喜福会》的生态解读

    白姣;

    <正>小说《喜福会》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大量象征手法的使用赢得了学术界与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由于作者谭恩美的美籍华裔的身份,使小说在跨文化研究、女性地位研究、中西婚姻对比等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随着生态批评思想的崛起、繁盛、角度的扩大与范畴的扩充,《喜福会》中作者独特的生态视角逐渐浮出水面,生态内容文本也值得重新分析。

    2012年24期 No.579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 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宿晶;

    <正>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运用福柯的权力—空间理论和勒菲福尔的空间理论来解读《最蓝的眼睛》,探讨黑人如何在白人文化空间中受到白人权力的监控,并在自我规训中丧失自我。在这个过程中,白人文化的监控和黑

    2012年24期 No.579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 解读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性角色

    孙大为;孙楠;

    <正>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作为一名伟大的史诗作家在国际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她敢于质疑、热情奔放,她用预言的力量剥开了文明的伪装",这是2007年在瑞典文学院给这位伟大的英国作家颁发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她的赞誉。《金色笔记》是莱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在文中莱辛以传统叙事性文学的笔法,运用梦境、电影镜头等各种手法,从各个角

    2012年24期 No.579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 黑人女性主义与爱丽丝·沃克的《寻找母亲花园》

    罗伦全;

    <正>女性主义文学作为世界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创作与发展是值得大家关注的。爱丽丝·沃克的散文作品《寻找母亲花园》揭示了种族歧视以及农奴制对黑人妇女的压迫与剥削,极大程度地遵循了黑人女性主义的创作传统。本文将透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找寻沃克的创作思想以及其作品中蕴涵

    2012年24期 No.579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 爱的幻灭与重生:由《荆棘鸟》看麦卡洛对爱的纠结

    陈春梅;

    <正>爱情从古至今就是文学作品的主题之一,麦卡洛的小说亦多以爱情为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77年出版的成名巨作《荆棘鸟》。该小说是麦卡洛小说的经典之作,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为主线,叙述克利里一家三代人在澳大利亚德罗海达的生活,其中穿插了菲奥娜与帕克哈的爱情、

    2012年24期 No.579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 《野性的呼唤》中异化理论的体现

    王明辉;

    <正>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分裂是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之一。西方人从迈开历史文明的第一步开始就具有十分强烈的异化意识。所以,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20世纪,由于历史现实及人类认识的诸多原因,异化这个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全面的深化。杰克·伦敦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异化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野性的呼唤》这部作品中有很深刻的体现。杰克·伦敦在《野

    2012年24期 No.579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 解读《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批评观

    张海瑛;

    <正>《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描写动物的卓越作品,也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体现了美国19世纪中后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人类与自然相互矛盾又密切联系的对立统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生态批评"这一理论,并在世纪末形成了一套完整

    2012年24期 No.579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 《远离疯狂的人群》中的矛盾思想探究

    李爱清;

    <正>哈代是19世纪末期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哈代以"卫赛科斯"地区为社会背景创作了很多反映乡村状况的文学作品。《远离疯狂的人群》是哈代这类作品的经典之作。该作品以备受资本主义袭扰的"卫赛科斯"地区为大的社会背景,详细描绘了女主人公芭斯雪芭和几个男人相互间的情感纠

    2012年24期 No.579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 重温《致加西亚的信》

    吴建江;

    <正>一、简介①《致加西亚的信》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它不仅是一首歌颂英雄的赞歌,更是一本励志著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读,凝神品味。该书讲述了美国战争爆发前夕,美国陆军中尉罗文跨海渡洋,穿山越岭,惊险闯过西班牙战区,在孤身一人并且没有任何护卫的情况下,凭着迫切希望完成任务的信念

    2012年24期 No.579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 浅谈英语文学中语言偏离现象:以莫里森的《宠儿》为例

    汪萍;

    <正>一、语言偏离根据英国语言学家Leech的观念,所谓语言偏离(1inguistic deviation),即语言变异,指的是脱离语言常规(norms)的语言形式。在日常交际中,常规化或惯例化的语言有时比较生硬刺耳,令人不快,甚至带来尴尬、冒犯他人、引起冲突。因此,为避免这种场面发生,交际者经常通过语言偏离的手段,

    2012年24期 No.579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视觉·影视文学论丛

  • 经典改编,想说爱你不容易!

    李玥;

    <正>把经典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事实上,获奥斯卡金奖的影片绝大部分是来自经典改编的。在中国,将经典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从古典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到当代小说《色戒》《妻妾成群》《红高粱》;再到戏剧《雷雨》《窦娥冤》《赵氏孤儿》;

    2012年24期 No.579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 文学语言与影像叙事的置换——谈哈代经典《苔丝》之影视化

    周红;张远凤;

    <正>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是许多电影导演的兴趣所在。这些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不同时代读者的接受与欢迎,并成为世界范围文学评论界所热议不衰的题材,是因为其本身在人物的设计、叙事结构的安排以及作品主题的提炼等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这些作品所指涉的内容,

    2012年24期 No.579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 论电影《活着》的象征手法

    黄晓雄;

    <正>象征手法已经成为影视作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影视作品中象征手法的灵活运用可以使作品内涵深刻,意蕴丰富,引发观众深思,带给观众无尽的联想并激发观众特殊的情感。由葛优主演、张艺谋执导的经典电影《活着》就是一部象征意蕴十分丰富的作品。《活着》在写实手法的表象下综合运

    2012年24期 No.579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电影《珍珠港》所折射的美国精神

    黄红;

    <正>电影《珍珠港》是美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贝在2001年创作的,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了美国的军事基地珍珠港,使美国在军事上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罗斯福总统的"永不言败,决不放弃"的演讲激发了美国人民抵抗侵略、保卫国土的决心……这部影片表现的不单单是残酷战争,也

    2012年24期 No.579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 浅析《刀锋》中所展现的英国文化

    云得煜;

    <正>一、《刀锋》的创作背景《刀锋》是毛姆后期的作品,这本书写得很淡,也很溜,几乎看不出用力的痕迹,所以比较舒服。但是如果读者对书中的人物没有共鸣,就不会觉得它多么有味。在小说创作当中人物不多,主角是个叫拉里的年轻人,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刚跟一个叫伊莎贝尔的姑娘订婚。另一个小伙子格雷也在追求

    2012年24期 No.579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 浅析电影中音乐的魅力及功效

    刘茜;

    <正>电影音乐是指专为影片创作的音乐,在影片中有着确定影片的风格、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抒情、参加剧作、说明时间和环境等作用。由影片画面的特定环境特定生活场景的需要,把握具体事物、人物、场景音响的特征为画面提供声音塑造,并对画面的动作效果及影片的时代气氛、民

    2012年24期 No.579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 《和你在一起》:音乐电影架起的亲情桥梁

    张晓慧;

    <正>一、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和你在一起》作为导演陈凯歌的重要作品之一,以其细腻的感情表达以及音乐所诠释的艺术真谛而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肯定,这里没有《黄土地》里的饥饿与荒芜,没有《荆轲刺秦王》里的恢弘与壮大,有的只是对市井百姓的刻画,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也许就发生在你的身边。市井百姓的梦想一样值得尊敬,一样有着动人心魄的魅力。

    2012年24期 No.579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 全球背景下英语电影中英语文化的研究

    刘迪;

    <正>一、电影发展迎来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标志时间的概念,也是一个标志整个世界经济、文化开始走向一体化的变革概念,这个概念的出现改变地方主义与狭隘的本土主义,改变不同民族对不同文化的认同度。变革意味着对原有格局的改变,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动荡和不稳定因素的增多,是一个包含着复杂而丰富内涵的概念。

    2012年24期 No.579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 动画电影中的角色造型设计

    秦铭悦;

    <正>动画造型艺术是指一切以静止的形式表现动态过程,完全依赖视觉感受的艺术形式,所以又被称为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动画电影作为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可以说是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造型艺术。动画电影是造型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以数字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银幕角色和环境,

    2012年24期 No.579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立场·古代文学纵横

  • 论古代诗歌的形象与“韵外之旨”

    陆跃升;

    <正>一、诗歌的形象与意蕴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便不知有多少人借助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关雎》表达了对美丽女子的一往情深的爱慕思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

    2012年24期 No.579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 辛弃疾民族主义情结再认识

    康亚伟;

    <正>辛弃疾,号稼轩,字幼安,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南宋豪放诗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领军人物。在他的爱国诗词中,激昂的爱国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他的诗词表达了对腐败统治的悲愤,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民族的壮志豪情,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抑郁苦闷。稼轩的

    2012年24期 No.579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 《海上花列传》作者生平思想考评

    白雪梅;

    <正>一、作者生平考述《海上花列传》的作者韩邦庆(1856—1894),原名三庆,后来改名为奇,字子云,号太仙,别署大一山人,即"太仙"两字的拆写。著《海上花列传》时曾署名云间花也怜侬。江苏松江人(今属上海市)人。父亲韩宗文,字六一,是清咸丰戊午(1858)科顺天榜举人,素负文誉,官刑部主事。

    2012年24期 No.579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 论《三侠五义》中追求生命本我的白玉堂形象

    陈冰荷;

    <正>《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是长篇侠义公案小说,是由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全书120回。小说把侠客义士的除暴安良行为与保护官府大臣、为国立功结合起来,表现了宣扬忠义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同时保留了宋元以

    2012年24期 No.579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 试论巫术情节在《聊斋志异》中的影响与作用

    岳文立;

    <正>叙事是小说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指小说家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概括的说明、交代和介绍。作品中的情节推进和人物性格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叙述实现的。情节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

    2012年24期 No.579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 政治统治对《屠场》和《儒林外史》影响之比较

    王耀敏;

    <正>一、政治统治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社会政治统治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常常反映和折射出当时社会政治统治的状况,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当时社会真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文学作品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治统治的影响,如果一个社会允许有多种意识形态的存在,

    2012年24期 No.579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 《诗经·豳风·七月》“肃霜”考辨

    孙伟龙;

    <正>《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关于"肃霜"的解读,颇多异说。毛传"肃,缩也,霜降而收缩万物"。因毛传关于"肃霜"的训读于义未安,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肃霜""涤场"为"连绵字"说影响颇大。他认为:此二句乃与"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同例,而不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例。肃霜、涤场,皆互为双声,

    2012年24期 No.579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 千年史诗《格萨尔》中的体育活动探微

    王向恒;

    <正>《格萨尔》讲述的是有关格萨尔王的英雄事迹,在远古时期,藏区人民生活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上,那里妖魔出没,百姓常常受其荼毒,人们无法过上安定、踏实的生活。观音菩萨怜悯众生,便向佛祖请示希望能派出天神之子拯救苍生。这位下界之神便成为了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史诗中的格萨

    2012年24期 No.579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 战国律令体发微

    柯镇昌;

    <正>战国散文创作丰富,尤其是论说类文章,不仅数量丰富,文学水平也达到了极高的程度。相较而言,战国律令体文章留存至今者要少得多,受到的关注程度也要逊色许多。其实,律令体文章于战国时期已初具特色,并为后世同类文章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此,本文将对其作一尝试性探寻。

    2012年24期 No.579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