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前沿_观点与争鸣

  • “地域文化心结”是“中原作家群”的精神脐带

    徐春浩;

    <正>"中原作家群"的创作与地域文化母体有着天然的、无法割裂的密切联系。可以说,"地域文化心结"是"中原作家群"处于无意识状态的精神脐带。作为心灵皈依处的故乡是"中原作家群"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中原作家习惯于以家乡为精神生活的沙盘,将中原文化底蕴深深地镶嵌在文学作品中,在一幕幕乡村生活场景中展示着富有诗意的"乡愁"。留住中原文化根脉、重返精神的伊甸园、追寻心灵的栖息地是"中原作家群"共有的审美追求。

    2014年36期 No.652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可怜、可悲又可恨:论《金锁记》中曹七巧形象

    熊炜炜;

    <正>《金锁记》是一个关于人性变态以及人性异化的悲剧的故事。该作品的主人公曹七巧在哥哥的安排下嫁给了姜家的二少爷——一个患有骨痨的富少爷,她的情欲生活过得十分压抑。长期的情欲压抑促使曹七巧的人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变态的人性,这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幸。当她和三少爷之间的关系结束后,她就开始变得刻薄冷酷,开始了对他人的疯狂报复。她开始"恋子",强迫儿子整夜地陪着自己吸大烟,她的乐趣竟然是探听和渲染儿子

    2014年36期 No.652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创作意义思考

    刘艳;

    <正>一、引言女权运动在19世纪迎来了第一次高潮,在那个时期,女性文学是女权运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文学创作的集中地,该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极深,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和在当时独特的女性解放思想,与那个男权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在19世纪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现象,就连思想家马克思对19世纪的这些女性作家也是大为赞赏。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是英国文学的一个新开端,将传

    2014年36期 No.652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解读哈代笔下的反传统女性形象

    彭春菊;

    <正>哈代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远离尘嚣》《德伯家的苔丝》以及《无名的裘德》等都是世界文坛备受赞誉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哈代生活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作家的进步思想。哈代以深沉犀利的笔触、反传统的写作方法以及性格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等揭示了传统宗法社会与现代文明对个体生命的扭曲与迫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代笔下所塑造的许多反传统女性形象及其与社会的矛盾抗争集

    2014年36期 No.652 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悲剧性解读

    张亚智;

    <正>一、引言出生于19世纪末的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是继福克纳与海明威之后的美国文学大家,自20世纪20年代菲茨杰拉德发表了处女作《人间天堂》后,他的作品便成为美国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尤其是在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发行后,菲茨杰拉德在美国文坛的地位骤然飙升,对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从开始创作到生命结束的20年间,菲茨杰拉德累计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和160

    2014年36期 No.652 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多丽丝·莱辛女性文学意识的形成及其体现

    宋洪玲;

    <正>多丽丝·莱辛是近几年内诺贝尔文化奖的获得者,是英国文坛中最活跃的女性作家。在她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许多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散文、小说、戏剧等。由于多丽丝·莱辛在英国文坛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业界称为"英国文坛的不老松"。多丽丝·莱辛的作品以其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多变的写作风格著称,她的小说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读者群,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在她的作品中有许多关于女性的命运和生存为主题的作品。尽管莱辛曾多次声明自己

    2014年36期 No.652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解读多丽丝·莱辛笔下的弱者形象

    李诗盈;

    <正>一、引言英国著名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出生于20世纪初,这位伟大的作家一生勤于笔耕,创作了50余部长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自传、诗歌、戏剧等。纵观多丽丝的小说创作,我们大致可以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两个时间节点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多丽丝的创作主题倾向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其中以殖民问题与种族主义为主体,这与多丽丝早年的非洲生活存有很大关系。其中《野草在歌唱》

    2014年36期 No.652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后殖民语境下的托妮·莫里森

    吴超;

    <正>20世纪以来,美国崛起了一批黑人女性作家,这一极具特色的群体的出现成为一个现象,引起了当代国际文坛的瞩目。其中,素有文坛"黑珍珠"之称的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便是一个重要的代表。她于1993年凭借《宠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美国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非裔女性。莫里森共发表了九部长篇小说,其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1970)、《苏拉》(Sula,1974)、《所

    2014年36期 No.652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创作简论

    胡艳超;

    <正>雷蒙德·卡佛是20世纪美国文坛的重要作家,《纽约时报》称之为"美国契诃夫"。卡佛一生坎坷,他出生于贫困的工人家庭,在出卖体力赚钱的同时,卡佛从事文学创作。清贫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给卡佛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使他懂得了更多的世态炎凉,这为他之后的创作储备了丰富的素材。底层人是卡佛最熟悉的对象,也是其文学创作的焦点。在卡佛的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直是那些中下层美国人,他们居住在无名的城镇,形象普通得不会吸引任何人注意。[1]卡

    2014年36期 No.652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浅议朱利安·巴恩斯的历史题材小说

    贾妍;

    <正>在英国当代文坛的"三巨头"中,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1946—)拥有着与其余两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果说马丁·艾米斯和伊恩·麦克尤恩擅长以大量乱伦、凶杀等情节颠覆人们的道德观,二人由此并称为文坛"坏小子";那么巴恩斯就应该是一位哲学家,他颠覆了人们的历史观,或是英国文坛的一只"变色龙"。这主要源于其作品中的深刻哲思与变化多端的形式,对此,艾米斯曾评论道:"他的作

    2014年36期 No.652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解读贝娄长篇小说中的追寻主题

    魏静;魏志荣;

    <正>一、引言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及三次全美图书奖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索尔·贝娄被评价为"当代文化的富有人性的精妙分析者"[1],在他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对社会多层面的深入剖析和独到理解。同为美国著名作家的菲利普·罗斯曾专著过一本研究贝娄及其作品的评论——《重读索尔·贝娄》,其中,菲利普褒赞了贝娄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并称其为值得美国作家追随的"哥伦布"。通观贝娄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对于人类生存境况

    2014年36期 No.652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凯鲁亚克小说中流浪主题研究

    吴丽娜;

    <正>一、引言在中国,对于凯鲁亚克的接受与研究较晚,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文学工作者们对凯鲁亚克的研究一致倒向毫无余地的批判,直到西方文学及创作理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涌入中国后,凯鲁亚克及其作品才逐渐得以证明。事实上,对于凯鲁亚克作品的翻译要晚于对其作品的批判性研究,1998年,著名作品《在路上》的中译本才在国内出版发行,2008年,《达摩流浪者》才与中国内地的读者正式见面,随后《荒

    2014年36期 No.652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杜鲁门·卡波特作品中的孤独情结

    付品晶;

    <正>美国作家、美国国家文学艺术研究院院士、前美国笔会主席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被认为是新新闻主义流派的开山祖师。卡波特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一系列短篇小说、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重要作品有《草竖琴》《蒂凡尼的早餐》和《冷血》等。其中又以风格独特、内涵丰富的"非虚构小说"最为著名,代表作《冷血》一问世就引起了全美范围的大讨论,对后来的村上春树等作

    2014年36期 No.652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丹·布朗小说中的二元对立分析

    朱依理;

    <正>美国作家丹·布朗(Dan Brown,1964—)善于在扣人心弦的悬疑情节中表达自己对一些宏大主题的理性思考,如信仰与宗教、科学与神学等。他的《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圈套》等小说由于不乏对历史问题、神学问题的创造性阐释,颠覆了不少传统观点,在文学界、学术界乃至宗教界都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文学批评家们对他作品的评论褒贬不一,但从市场的角度而言,布朗取得了巨大

    2014年36期 No.652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马丁·艾米斯作品中的人性欲望书写

    马娟;

    <正>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1949—)一直保持着在文坛上的活跃姿态,加之来自于文学家父亲金斯利·艾米斯的声望,他始终吸引着国内外大众与评论界的目光。马丁·艾米斯以一系列优秀的作品证明了自己并非浪得虚名,他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等,而为他奠定声誉的还是他的小说。早在1974年,仅25岁的马丁就以处女作《雷切尔文件》(The Rachel Papers Cape)杀入文学界,并斩获毛

    2014年36期 No.652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伊恩·麦克尤恩文学作品对传统伦理的颠覆

    谢岩;

    <正>有"恐怖伊恩"之称的伊恩·麦克尤恩(Ian Mc Ewan,1948—)与巴恩斯、马丁·艾米斯合称为英国当代文学的三巨头。麦克尤恩自1975年以获得了"毛姆文学奖"的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引起轰动后,一直保持着在英国文坛的活跃态势和较大的影响力。《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内容就足够惊世骇俗,其大量关于性的阴

    2014年36期 No.652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村上春树小说的艺术特色研究

    林秋雯;

    <正>"万物皆随风而逝,任何人都无法捕捉。我们如风一般地生活着。"这是村上春树在处女作《且听风吟》(1979)中的吟唱。从《且听风吟》到《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2013),村上春树关于稍纵即逝,世事无常以及生、死的思考一直贯穿其中。一、无常2011年6月9日,获得加泰罗尼亚国际奖的村上春树前赴西班牙领奖,在演讲中,村上谈了当年3月的日本地震和核危机,谴责了日本社会对"效率"的

    2014年36期 No.652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战后日本社会缩影

    林范武;

    <正>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1899—1972)作品数量众多,一生总共著有上百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等,其中《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使其在1968年成为了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川端的作品大多带有唯美主义的倾向,文风淡雅、温和,努力建构一个美的世界。加之受宗教及虚无主义的影响,川端康成很少触及当时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尖锐的现实

    2014年36期 No.652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江户川乱步作品的妖异美学

    徐宏亮;

    <正>江户川乱步(1894—1965),本名平井太郎,为向侦探小说鼻祖爱伦·坡致意而用谐音取笔名为江户川乱步。其代表作有《两个铜板》《一张车票》《D坡杀人事件》《黄金面具》等,塑造的侦探明智小五郎一度成为日本人崇拜的对象。《两个铜板》的发表使得推理小说在日本进入文坛的主流,乱步也因此被誉为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之父"。同时,他也是日本本格推理的创始人。事实上,在推理小说家辈出的日本,

    2014年36期 No.652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浅议太宰治作品中的虚无意识

    杨宇;

    <正>日本作家太宰治(Dazai Osamu,1909—1948),本名津岛修治,著有《御伽草纸》(1945)、《惜别》(1945)、《维荣的妻子》(1947)、《斜阳》(1947)、《人间失格》(1948)等作品。由于与坂口安吾、织田作之助、石川淳等人作品呈现出类似的美学趣味,因此被归于同属"无赖派"的作家。"无赖派"也称"新戏作派",是二战后日本文坛出现的重要文学流派

    2014年36期 No.652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论文化差异对中外文学审美理论的影响

    郑艺;

    <正>一、引言中外文学审美理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文学审美理论讲究作品的"文学味道",而西方文学审美理论则更注重作品的"文学真理"[1]。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重心主要包括两点:文学作品自身所特有的美感以及这种美感给读者身心带来的愉悦。在这一方面,不仅是中国文学审美如此,西方文学审美也与之相同,中西理论中都认为文学作品自身美感并不是单纯的内容或形式,而是两者的契合融结。中外文化审美理论

    2014年36期 No.652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评说_作家与作品

  • 《蛙》的思想主题及现实意义

    骆志芳;

    <正>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蛙》作为其代表作,是他创作的数十部小说作品之一,《蛙》的创作并不是作者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而是在胸中酝酿了几十年之后的厚积薄发,这部作品的创作历时四年,耗费了作者无数的心血,即使的作品问世以后,莫言仍然进行了数次修改才最终定稿,让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体会中国计划生育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60年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莫言铺设了一个巨大的生活场面。

    2014年36期 No.652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后宫·甄嬛传》中的“花”意象探究

    周岩;

    <正>《后宫·甄嬛传》以甄嬛在深宫中的成长为主线,辅以形形色色的美女佳人之命运遭遇,揭示了后宫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生活内幕。《后宫·甄嬛传》的情节曲折离奇、复杂多变,人物丰满立体、传神真实,语言古色古香、温文尔雅,其中的花意象是贯穿小说文本中的一种叙事策略。花,是天地之精灵,亦是文人墨客吟咏颇多的自然原型。流潋紫用自己的独特思维和生花妙笔捕捉到了"花"意象的内涵,使花常常与人物相映衬。在看花赏花之中赋予"花"以人

    2014年36期 No.652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论小说《狼图腾》的生态文学意识

    裴锦花;

    <正>我国早期的生态文学体裁大多是陈述自然环境恶化事实的纪实性新闻报道、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大多以激烈的情绪抨击了人类无度的贪欲和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径,引用来自各个部门的数据震惊世人的神经,以痛彻心扉的沉重口吻呼唤人类的环保意识。但忧患意识的传达赤裸、刚性,缺乏文学形象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难于触动人心。随着姜戎的长篇小说《狼图腾》的问世,一批批从生命平等意识和生物种群共存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出发,对人与自然

    2014年36期 No.652 4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外省书》的创作形式与精神内涵

    李芳芳;

    <正>张炜的《外省书》通过对几个主人公不同人生经历的刻画,展现了时代对个体命运沉浮的决定性作用,也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生活压力之下的困惑、希冀、悲哀、挣扎与不同的生命选择。这些人物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老一辈的知识分子、情感炽烈的老军人、小心敏感的追寻着纯粹灵魂的女教师、新时代的商人以及一头扎进西方"花花世界"的中国人等,他们不尽相同的生活与观念,他们的交融与交锋,共同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总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

    2014年36期 No.652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从小说《哈利·波特》解读生活中的魔法

    张文政;

    <正>一、有一种感情,永远不会消失,那就是爱哈利是幸运的,在刚刚进入霍格沃兹的时候就遇见了两个可以相交一生的朋友罗恩和赫敏,他们在哈利的学校生活中陪伴了他,为他弥补了因为父母去世而产生的缺失,在哈利年满18岁以后躲避伏地魔的逃亡中陪伴了他,让他有力量对抗可怕的邪恶。真正的友情不是只在闲暇时一起玩耍,分享幸福和喜悦;同时也是在风雨中不离不弃,互相扶持,共同承担。在这部小说里,我看到了这样可贵的如金子般闪光的友

    2014年36期 No.652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解读沃尔特·惠特曼灵魂之歌《草叶集》

    王月辉;

    <正>沃尔特·惠特曼是一名时代精神和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代表作家,虽然一生只在有限的几年求学,从10岁就开始外出打工赚钱,养家糊口,但是其作品在文学界非常具有代表性,可谓经历传奇,水泥工、木匠、乡村教师乃至期刊的编辑他都有所涉及。在业余时间,惠特曼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本文所论述的《草叶集》中就有大篇幅的关于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在歌颂美国工业时代文明进步的同时赞扬了那些辛苦的劳动人民。该作品通篇笔调新颖,读起来耳目一新,

    2014年36期 No.652 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汪洋大海上的一抹白色:《白鲸》解读

    罗莉;王辰晖;

    <正>生态学角度认为,人类与其他生命体一样,同为自然的一员,人需要通过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实践来与自然中的其他成员和谐共处,避免对自然过分掠夺而造成的生态发展不平衡。近年来生态学关注的加大也是希望唤起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海洋保护意识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提高。《白鲸》是20世纪著名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作品,故事的主要发展背景为捕鲸业人与自然和生态之间的相互拉锯。作为海洋背景小说的奠基作品,围

    2014年36期 No.652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对人性的拷问与反思

    林晓彬;

    <正>在莱辛的很多作品中,经验意识的味道非常浓烈,偶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还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作家自身的精神困惑和生活危机在《金色笔记》这部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正因为如此,该部作品在西方的文学界受到了批判,也成为很多学者讨论的焦点。摩根对作家莱辛的评价就是,在对待男女关系问题上观点模糊,而且自相矛盾,其女性主义的观点在《金色笔记》中的表达很鲜明,这主要是归功于20世纪西方社会的混乱大环境,不过莱辛在很多细节上将自己的矛

    2014年36期 No.652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 《幕间》的女性历史观研究

    张小倩;

    <正>《幕间》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绝笔之作。她于1938年二战爆发前夕开始构思这部长篇小说(原定名为《波因茨宅》),1941年2月16日完成手稿。文章讲述的是在波因茨宅奥利弗一家和村民们观看露天历史剧的故事,小说的时间跨越很短,主要核心在于两场关于英国历史的历史剧的演出,中间穿插人们的日常生活。此部小说充分展现了伍尔芙的女性创作思想,尤其是她的女性历史观,在作家历史观

    2014年36期 No.652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评《玻璃动物园》中残缺的天伦之爱

    荣楠楠;孙赫强;

    <正>田纳西·威廉斯以其卓越的戏剧才能为世界所倾倒,而《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anegerie)正是其代表作之一。有评论家认为,此剧开创了西方戏剧史的新篇章!评论界中很广泛的共识认为"性"是其作品中不可泯灭的主题,Signi Falk在《田纳西·威廉斯》中将性在其作品中的地位象征为自由、解放、生命和对爱唯一的有效的声明。国内的专家学者也对这部作品的角色给予了充分的评析,李莉教授在《女人

    2014年36期 No.652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男性笔下的女性主义解构:从瓜达卢佩到劳安

    郝健;耿潇;

    <正>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族裔民权运动的兴起,美国墨西哥裔文学(奇卡诺)也随之异军突起,并成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奇卡诺女性主义作家以自己的文学作品为武器,展示奇卡诺女性在当代美国社会中所受到的征服、奴役、种族歧视和隔离。在她们的作品中,她们述说着奇卡诺妇女所遭受的双重的苦难:她们一方面要同奇卡诺男性一起忍受美国主流社会白人的偏见,还要忍受自身文化中的男性传统。她们通过神话原型塑造了

    2014年36期 No.652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奥斯汀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比较研究

    虞跃;

    <正>张爱玲与简·奥斯汀两位女性作家都是以婚恋小说闻名于世界,作品刻画出小世界中不同女性形象的情态,影响巨大。简·奥斯汀一生中创作了以《傲慢与偏见》为首的六部小说作品,最终结局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但收获了爱情,也获得了金钱,而这就是奥斯汀的爱情观念——在幸福美满的婚姻之中,金钱与爱情是缺一不可的。而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多数是悲惨结局,在她的婚姻家庭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描写了数不尽的爱情悲痛

    2014年36期 No.652 6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解读莫言与劳伦斯小说中的“酒神精神”

    许静;梁勇;

    <正>莫言的小说能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于一体,并能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派手法进行巧妙而有机的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在审美层次上能符合多种读者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之中常常闪现着"酒神精神"(Dionysian spirit)疯狂、野蛮和亢奋的光辉,这一点早已为研究者所注意,并多从尼采对莫言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进行阐释。事实上,大卫·赫伯特·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1930)亦是一位积

    2014年36期 No.652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阎连科与卡夫卡“因果”写作对比研究

    侯建南;

    <正>一、引言2014年5月,中国著名作家阎连科荣获该年度卡夫卡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荣获此项殊荣的作家。为纪念伟大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捷克政府于2001年创立卡夫卡文学奖,由于2004年与2005年的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致,该奖项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风向标而名声大噪。荣获卡夫卡文学奖不仅是对阎连科数年创作的极大肯定,也引发了国内文艺批评界关于阎连科与卡夫卡作品的

    2014年36期 No.652 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老舍与查尔斯·狄更斯的文学创作对比简析

    邢华欣;

    <正>一、引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老舍(1899—1966)是一个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一生不仅创作了《老张的哲学》《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经典小说,而且在剧本、散文方面也是造诣极高,其剧本主要有《茶馆》《龙须沟》等。纵览老舍的创作生涯,可以看出其作品带有浓郁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是通过幽默的语言把旧时代北京的市井百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细腻地剖析了"国民性",这与19世纪英国

    2014年36期 No.652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复活》与《朗读者》主人公人性的自我觉醒

    张中美;

    <正>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塑造了一个年轻的罪人形象,他将一个老年圣哲的灵魂放在了主人公涅赫留朵夫的身上。涅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恶棍,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但是后来却自我忏悔,改过自新,在这个痛苦的道德完善过程中完成了精神的"复活"。同样在《朗读者》中,主人公也是在面对历史的"逃脱"和"承担"中实现了人性的觉醒,实现了"复活"。一、《复活》中主人公的复活之路曾有学者评价说,《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

    2014年36期 No.652 7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观点_风格与特色

  • 解读霍桑的黑色幽默:以《胎记》为例

    黄容波;孙成平;

    <正>一、黑色幽默美国20世纪70年代,一方面,由于麦卡锡主义政治迫害盛行,整个社会形成压抑窒息的氛围;另一方面,美国出军朝鲜,越南战败,民众反战情绪强烈,举国动荡,社会混乱。在这样动乱不安的年代,人们"用一种极端怀疑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社会与现实","通过一种病态、自嘲、可笑的幽默手法来排除他们心中的不满、愤怒和绝望"。(王卓,2001)黑色幽默作为美国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就此应运而生。黑色幽默

    2014年36期 No.652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叙事艺术及后现代文化解析

    刘旭;

    <正>英国女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共有七部,自2000年至2007年发表,分别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七部小说的分类是以哈利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七年学习为叙事主线进行的,到哈利毕业为止,小说系列结束,而哈利也从一个11岁的孩子长

    2014年36期 No.652 7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奥尼尔《天边外》的创伤主题研究

    刘凤惠;

    <正>《天边外》关注的是人物的自我困境,该作品讲述的是三个青年不经意给彼此带来创伤的惨痛悲剧故事。罗伯特天生具有浪漫的情怀并且喜欢幻想,他本打算跟随自己的叔叔去航海,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以及从未见过的美景,临行之前他决定向自己喜欢的女孩露丝表白,他原本以为自己会被拒绝。但是实际上露丝对他身上的浪漫气息非常着迷,对其一直具有爱慕之情,所以露丝希望他可以留下来,因此天真的罗伯特完全被兴奋冲昏头脑,就将自己原本的计划和理想

    2014年36期 No.652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论勒·克莱齐奥作品《乌拉尼亚》的叙事特征

    杨玲;

    <正>一、引言《乌拉尼亚》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马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杰出代表作,该小说在中国被评为"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而勒·克莱齐奥被誉为"法国在世最伟大的作家",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核心人物之一。《乌拉尼亚》发表于2006年,是一部现代版的乌托邦,描述了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坎波斯"的遭遇,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和

    2014年36期 No.652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耶茨《十一种孤独》的写作特色探析

    刘媛;

    <正>《十一种孤独》(Eleven Kinds of Loneliness,1962)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出自美国著名作家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1926—1992)之手。其中收录了如《万事如意》《建筑工人》《自讨苦吃》《南瓜灯博士》《与鲨鱼搏斗》等11篇关于美国"小人物"的故事,其语言朴实无华,不加修饰,情感真实而伤感。由于小说中展现的都是五六十年代纽约普通人的生活,因

    2014年36期 No.652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象征意义

    余莲君;

    <正>《红色英勇勋章》发表于1895年,该小说为克莱恩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和崇高的地位,该小说的故事背景是美国的南北战争,作者生活的年代距离这场战争虽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该小说一发表就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并得到了热评,欧美的评论界十分重视该作品。对于著名的南北战争,克莱恩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他对于战争场面的描述却是十分生动具体,尤其是对于双方战士内心情感的准确描述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也觉得他描

    2014年36期 No.652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重复手法在《马商的女儿》中的运用

    王春娜;

    <正>劳伦斯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名伟大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马商的女儿》是劳伦斯于1922年前后创作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马商Pervin一家在破产之后所面临的失落与绝望。劳伦斯重点选取了两个场景,一是家里三个儿子和女儿玛贝尔吃早餐,二是当天下午玛贝尔自杀,被医生杰克救起,进而两人之间产生爱情。这是一个精雕细琢的故事,劳伦斯以细腻的笔触、独到的观察力展现了工业文明背景下家庭关系的冷漠、人的自私、

    2014年36期 No.652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 解读《德伯家的苔丝》的情节设计与环境描写

    夏芬;

    <正>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创作包括了小说和诗歌,《德伯家的苔丝》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作品体现了哈代的创作精神。该作品的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好的少女。她的气质清新、脱俗,对于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激情,她来自于大自然却被社会毁灭。苔丝的家庭是贫苦的农民,为了生存下去,她不得不外出寻找工作,但却被来自有钱人家庭的亚雷强暴导致怀孕。后来,苔丝遇见了克莱尔并和他结婚,苔丝在新婚之夜向克莱尔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没想到

    2014年36期 No.652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 《紫色》中西丽的心理变化分析

    刘晓冰;

    <正>《紫色》(The Color Purple)是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是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82年。该书当年就是最畅销的小说之一,第二年的时候该书又相继赢得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两项大奖。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乡村女孩,她单纯善良,最喜欢的颜色是紫色,对于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但不幸的是,她自幼就生活在痛苦之中,她的继父多次把她强奸,后来她又不得不嫁给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人,她

    2014年36期 No.652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心理解读

    闫芳芳;

    <正>意识流的写作技巧兴起于20世纪的欧美文坛,得益于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垂青,这种通过展现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来体现主体对世界的认知的方式在这一时期的欧美文学创作中蔚然成风。卡夫卡、伍尔芙、詹姆斯·乔伊斯等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大家名流,他们以蕴涵心理解读意味丰厚的创作实绩受到欧美文艺界的普遍关注,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其中二战之后问世于美国的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是西方世界历经战争荼毒后产生的最

    2014年36期 No.652 9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 虚幻与真实:《莳萝泡菜》中的人物解读

    段丽丽;

    <正>一、引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年出生于新西兰,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因为她的小说很像契诃夫的作品,所以被称为"英国的契诃夫"。其短篇小说题材多与其亲身经历有关,文笔简洁流畅,富有诗意。《莳萝泡菜》写于1917年,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写作风格,语言细腻,大量使用象征等写作手法,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色彩。该小说从女性视角叙述,以女主人公心理情绪的变化为主线索,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转换在人

    2014年36期 No.652 9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试析布鲁克斯《马奇》中主要人物的刻画

    吴雪茵;

    <正>一、作者及作品内容概况杰拉尔丁·布鲁克斯于1955年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是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女作家。她与《小妇人》的结缘来自年少时母亲的推荐。《小妇人》的作者路易斯·梅·奥尔科特以自己的家庭为原型讲述了美国内战期间留在家里的母亲和四个女儿的故事,间接地描写了战争。而杰拉尔丁·布鲁克斯把《小妇人》中侧面描写的战争拉到了幕前,并基于大量对其父亲布朗森·奥尔科特及内战期间历史事件的调查和

    2014年36期 No.652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从英国经典《亚瑟王之死》探究中世纪的骑士文学

    黄彩丽;

    <正>一、英国中世纪经典骑士文学作品《亚瑟王之死》(一)《亚瑟王之死》作品简介英国作家托马斯·马洛礼编写的《亚瑟王之死》是英国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不仅是中世纪骑士文学作品中无可超越的经典,更是关于亚瑟王生平小说传记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作品主要以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们展开叙述。故事描述了在亚瑟王的带领之下,圆桌骑士们平定了反对他的贵族们,统一了苏格

    2014年36期 No.652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野性的呼唤》中的荣格理论

    刘曦菲;王慧;

    <正>杰克·伦敦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野性的呼唤》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本文运用荣格理论分析这部作品的主人公——巴克的遭遇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的变化。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在他所创建的理论中,他提出了原型的概念,他认为所谓的原型就是一个种族代代相传的典型或重复出现的基本意向。荣格认为人类的原型有四种最重要: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2014年36期 No.652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可爱的贵妇》之俄狄浦斯神话原型研究

    史博;

    <正>一、研究对象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晚期作品《可爱的贵妇》(The Lovely Lady)。小说描写了贵妇波琳·阿坦伯拉用极端变态的母爱控制儿子,使儿子丧失爱的权利和能力,而后因其阴暗的心理被揭露,导致精神崩溃而死。二、研究理论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文学批评理论是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专家叶舒宪先生在其著作《神话—原型批评》中对该理论有系统的阐述。

    2014年36期 No.652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浪子回家》中的圣经隐喻结构分析

    赵军涛;

    <正>安德烈·纪德由于自身经历及人格的复杂性,文学创作的丰富性,至今在世界文坛中都独树一帜。自其作品问世以来,引来了不少评论家的研究。纵观目前对纪德研究的现状,我们发现研究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纪德某一作品上,如《窄门》《背德者》等,而某些作品如《浪子回家》却处于被遗忘的角落。卞之琳在1936年将《浪子回家》译成中文,随后又有不少学者翻译过该小说,虽然学者对该小说翻译具有较厚的兴趣,但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却发现,对

    2014年36期 No.652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解读海明威《在异乡》的叙事心理

    杨会玉;

    <正>认知语言学是一种研究方式,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通过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与语言之间的联系,认知语言学也阐述语言的语义、词汇、句法之间的关系。海明威的小说《在异乡》是一篇自传式的短篇小说,篇幅不长但是值得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本文通过研究海明威的《在异乡》的叙事技巧和叙事心理的各个层面的设计以及小说所暗含的各种丰富的情感,从词汇层、篇章层、句法层等各个层面

    2014年36期 No.652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凯瑟琳·安·波特《他》的自然主义解读

    蒋绍君;

    <正>美国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Katherine Anne Porter,1890—1980)活跃于20世纪中期,在二战以后得享盛名。其最为知名的作品有"米兰达三部曲"(《旧秩序》《旧的死亡率》《灰色骑士灰色马》)及《愚人船》(1961)等。波特的作品大多描写人们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的孤独、苦闷,极易唤起读者的共鸣。她的作品笔调含蓄,描写细腻,主题深刻,也因此获得过"爱默森—梭罗"文学铜质奖章、普利策奖和美

    2014年36期 No.652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寂静的春天》生态主义解读

    刘芳芳;

    <正>20世纪60年代以来,很多作家开始广泛地关注全球性的环境和生态危机问题,随之生态文学呈现了历史上的繁荣。尤其是在1962年,美国作家、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的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正式出版后,成为世界生态文学时代来临的显著标志,并引发了美国以至于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生动笔触,详尽细致地讲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

    2014年36期 No.652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语言讽刺艺术

    赵丽霞;

    <正>简·奥斯汀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女性代表作家,也是英国小说文学史上20世纪杰出的文学评论代表作家,其文学创作所达到的巅峰位置能够与莎士比亚相媲美,纵观其作品,体现的诸多理念都走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前沿。简·奥斯汀的小说诞生于19世纪初期,继承并发扬了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在文学风格上介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呈现出经典的代表意义。作为奥斯汀的代表作品,小说《傲慢与偏见》主要讲述了班纳特一家五个女儿的婚姻大事,

    2014年36期 No.652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警察与赞美诗》中异叙修辞法的应用研究

    张喆;

    <正>一、欧·亨利及其作品简介欧·亨利是世界上有名的小说家之一,其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做过很多职业。正因为这些经历,让他更深刻地接触并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所创作的小说尤以其写实性见长,大都以社会底层人物艰辛的日常经历为基础,通过犀利、精练的语言刻画,旨在给读者呈现一幅幽默、风趣、讽刺意味浓厚的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也因此,他的小说被认为是最能反映美国社会现实的小说。其

    2014年36期 No.652 117-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从《墙上的斑点》看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技巧及其翻译

    陈鋆;

    <正>在21世纪之初的时候,在西方兴起了一种新的小说创作方法,被人们称之为意识流小说。它和传统的小说创作方法不同,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通过文字来展示恍惚迷离的人类心灵世界,是一种新的小说流派。"意识流"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思想之流,或者说是主观生活之流。在19世纪的时候,世界小说艺术逐步发生转变,慢慢地从描绘社会生活开始转变为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正因为如此,"意识流"文学也就随之产生。

    2014年36期 No.652 11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视界_外国文学研究

  • 评析《雨中的猫》体现的女性主义

    陈丹;

    <正>《雨中的猫》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旅途中的家庭及一只猫的故事,一个阴霾的雨天,在一家意大利的旅馆里,住着一对从美国来度假的夫妇,丈夫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翻看着杂志,而他的太太则欣赏窗外的雨景,这时,太太无意中看见在窗外的雨中一张绿色的桌子下面一只湿淋淋的猫在避雨。太太同情心大发,想要出去将那只猫抱回房间。但是,当她走进雨中的时候,猫却不见了。太太只好回到房中,满脸的失落,突然,门口传来了敲门声,太太打开门,门口站着一位抱着

    2014年36期 No.652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张娟;

    <正>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颇具争议的一位作家,其一生创作的作品大多以战争、暴力、死亡为主题,是一位非常罕见的文学巨匠。然而,一位伟大的作家或一部经典的作品之所以有经久不衰的影响,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解读,海明威及其小说就是如此。对于海明威的作品,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其中的"硬汉"形象,近年来,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生态意识等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从生态女性主义的

    2014年36期 No.652 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解读海明威小说《战地钟声》中的人物塑造

    金小英;

    <正>一、《战地钟声》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也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有《战地钟声》(又名《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乞力马扎罗的雪》等,这些作品都寄予了作者海明威对于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社会的看法与见解。在海明威的著作中,他喜欢以简单、直接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含蓄的情感,并且描述的男主人公一般是坚强的形象,这也是作者内心意识的表

    2014年36期 No.652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干燥的九月》悲剧成因探析

    谢少华;刘秋霞;

    <正>《干燥的九月》是福克纳创作的最短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杰弗逊"小镇上的一个故事:一个久旱无雨的九月,因为一个黑人强奸白人妇女的谣言,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一伙白人对这个黑人实施了私刑。[1]小说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第三和第五部分描写了以约翰·麦克莱顿为首的白人男人们的态度和言行;第二和第四部分则聚焦于处于谣言中心的白人妇女米妮·库珀小姐的反应和行为表现。对于这桩似是而非的强奸案,各色人物的各色言行充分体

    2014年36期 No.652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解读《秀拉》中黑人女性意识的成长与追寻

    孙瑜;

    <正>在20世纪的美国,托妮·莫里森是黑人文学的代表性人物。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里森的小说被广泛引入美国大学的教育中,受到了当时评论界的高度关注。莫里森的第二部代表作《秀拉》一经发表便备受关注,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988年,学者胡允桓先生将该小说译为中文引入我国。分析现有关于《秀拉》的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该作品的女性主义主题关注较多。小说中的黑人女性秀拉追求自由与个性,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反抗,

    2014年36期 No.652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对《傲慢与偏见》男权意识的批判

    刘丽祥;

    <正>一、奥斯汀和《傲慢与偏见》作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简·奥斯汀历来被评论家定位为颇具理性的女性主义作家。奥斯汀的小说以特有的细腻文字打破了长期以来英国文学界以男性文学为主导的局面,对当时英国社会女性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关注。在《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毫无疑问是奥斯汀的宠儿,她的婚恋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在世人的传统认识和评价中,伊丽莎白聪慧机

    2014年36期 No.652 13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成因探析

    左靖;

    <正>一、简·奥斯汀的婚姻观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傲慢与偏见》是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的乡村生活,描写了中产阶级的家庭及日常生活,关注了中产阶级女子的婚恋问题。这部小说描写了四对青年人的恋爱及婚姻故事,表达了不同人对婚恋的不同看法,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婚姻的观点。(一)美满的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爱情的前提是双方人格与权利的平等,互相尊重,

    2014年36期 No.652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论《简·爱》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曹霄燕;

    <正>《简·爱》(Jane Eyre)是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这部著作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人们普遍将其视为作者"诗意的生平写照"。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在《英国资产阶级》一书中,马克思指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他们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

    2014年36期 No.652 13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紫颜色》

    包海青;

    <正>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黑人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高潮中涌现出大量的黑人女性作家。她们在选取题材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对前人有所拓展,为美国黑人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在璀璨的群星中,爱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在沃克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长篇小说《紫色》(The Color Purple,1982),

    2014年36期 No.652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英国小说《名利场》中的利蓓加女性人物形象探析

    付宏章;

    <正>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生著作颇丰,尤以小说作品《名利场》影响最为深远,亦因此被马克思赞誉为是与狄更斯等齐名的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结构多样却主题鲜明,往往能够从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入手,多角度、多方面刻画人物的主体形象和性格特征。本文对其代表作《名利场》中的典型女性反抗形

    2014年36期 No.652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探析尤金·奥尼尔《长夜漫漫路迢迢》中的灵魂挣扎

    穆海博;

    <正>尤金·奥尼尔是爱尔兰裔美国剧作家,有美国现代戏剧之父之称,开创了美国史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引领美国戏剧走上巅峰,也是迄今为止美国20世纪唯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又发表了另外两部力作《送冰人来》和本文所要介绍的《长夜漫漫路迢迢》,特别是后者为他赢得了4次普利策奖,是他的众多作品当中公认的巅峰之作。他的作品蕴涵着大量的悲剧色彩因素,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压力下的个人的人格扭曲直至人格分裂的整个过

    2014年36期 No.652 14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红色英勇勋章》中主人公的心理解读

    刘冬阳;

    <正>斯蒂芬·克莱恩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红色英勇勋章》是其代表作品,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热烈的欢迎,好评不断。该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经历的故事,展示了他从一个充满幻想的热血青年转变成成熟稳重的军人的过程,其心路历程的转变是讲述的主要内容。该作品将普通青年士兵的形象展现得活灵活现。战争的环境、残酷以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都在小说中有所体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战争残忍和人们生活悲惨的画面。

    2014年36期 No.652 14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司汤达《红与黑》现实主义的表述

    廖绒绒;

    <正>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的先驱者。在文学创作中,司汤达主张艺术应尽量反映当代生活,与现实世界结合,才能创作出有指导意义的作品。司汤达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司汤达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的起步也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

    2014年36期 No.652 14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解读萧伯纳《卖花女》中伊莉莎的人生困境

    陈玲玲;

    <正>乔治·萧伯纳创作了非常多的戏剧类的文学作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有非常多的女性戏剧文学形象都是深入人心的,萧伯纳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观察社会,通过这些女性或者痛苦经历,或者抵抗的行为等,展现出尤为丰富的女性与社会的戏剧文学画卷。萧伯纳对于女性文学形象塑造方式,主要钟情于幽默和喜剧的路线。这一点充分表明了萧伯纳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增强给予了思考,并且认同女性在社会环境当中具备了一定的贡献。在这些作品当中,萧伯纳创

    2014年36期 No.652 14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挪威的森林》人物情感解析

    陈曦;

    <正>小说《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经典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比较大的反响。在小说当中,作者描述了在成长的过程中日本青年所经历的空虚、寂寞等复杂情感,在爱情故事的描写中展现了工业革命给年轻一代人所带来的巨大碰撞和冲击,都市空间虽变得越来越狭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变得越来越远。在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逐渐迷失自我,在这迷失自我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救赎。对于《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本文对其中人

    2014年36期 No.652 14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悲剧意识探究

    景巧玲;薛玉红;

    <正>艾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以一个女性的敏锐视角和洞察力描写了加拿大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生存困境——无法逃离痛苦的现实。《逃离》是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它由在我国翻译界享有盛名并且获得"中国翻译文化成就奖"的李文俊先生翻译,是门罗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整本书通过8个短篇故事描写了女性的无数次"逃离":女主人公带着犹豫、无奈、迷茫逃离,她们逃离家庭,

    2014年36期 No.652 15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寻找艾丽丝·门罗的《脸》中心灵的归宿

    王海杰;

    <正>一个人可能拥有舒适豪华的宅邸,可能拥有温婉可人的家眷,但这些未必就构成他真正的家园。真正的家园是精神上的,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得到的心灵上的归宿。(孙萍,2005)其实不仅拥有舒适生活的人,那些平凡人,甚至肉体或精神有缺陷的人都在寻找心灵的归宿,比如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脸》中的主人公。门罗是加拿大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加拿大短篇小说之王和"加拿大契科夫"。2013年门罗

    2014年36期 No.652 153-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剖析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爱情理念

    张建花;

    <正>一、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的爱情理念概述罗伯特·彭斯创作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苏格兰非常著名的一首爱情诗歌。罗伯特·彭斯所创作的《一朵红红的玫瑰》表现出了苏格兰人对于爱情的观念和理想,且呈现出非常独特的艺术造诣。罗伯特·彭斯依靠《一朵红红的玫瑰》开创了一代爱情诗歌的先河,其对于爱情以及人生、自然等的理解,都是非常独特且宝贵的,对于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以及

    2014年36期 No.652 15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流动推销员之死》:以小人物为载体的社会批判

    吴凤娟;

    <正>尤多拉·韦尔蒂(Eudora Welty,1909—2001)是饮誉美国当代文坛的女作家,以短篇小说最为人称道。1973年,她的小说《乐天者的女儿》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98年,其作品被收录进代表美国文学最高成就的《美国文学巨人作品》系列书籍,轰动文坛。以至于有人将她与契诃夫相提并论,足见其在美国当代文学界的卓越地位。这位生长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的女作家,凭借广博的见识、细腻灵动又蕴藉内涵的

    2014年36期 No.652 15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罗尔德·达尔《好心眼儿巨人》中的儿童文化

    金倩;

    <正>罗尔德·达尔是20世纪最具想象力的杰出童话故事家。在他的作品中隐隐表现出家庭的权威,也让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对权威人物的心理活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反面人物都有着人格阴影,而且这种现象还出现在一些故事的主人公身上。一些主人公本应该成为拯救者或者是强者,但是罗尔德·达尔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们内心的软弱。在虚幻的童话世界里,罗尔德·达尔融入了儿童与成人的真实心理。反权威是罗尔德·达尔童话作品的重要主题,这也表达了他以孩

    2014年36期 No.652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论《啊,拓荒者!》中的土地伦理思想

    付文中;

    <正>一、引言美国著名生态伦理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在《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土地伦理的概念。土地伦理扩展了道德关怀范围,将人的道德扩展到整个土地共同体及其中的所有成员,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类从"土地共同体的征服者转变为共同体中普通的成员和公民"[1]240。利奥波德提出了一个可以判断

    2014年36期 No.652 161-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浅议《人间喜剧》的“金钱主义”及翻译艺术

    迟硕;

    <正>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1850)活跃于19世纪,被誉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由于他能够精确细致地还原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也被视作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著有《朱安党人》《驴皮记》等。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宣扬自我,沉迷情感的浪漫主义已经不能如实地反映社会,于是批判现实主义便应运而生,它反对浪漫主义对生活阴暗面的回避或歪曲,追求还现

    2014年36期 No.652 163-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傅东华《飘》译本赏析

    徐晓丹;

    <正>一、《飘》的文本类型我们所说的文本类型是在20世纪中叶德国功能翻译的理论创始人卡塔琳娜·赖斯所提出的有关于文本的类型以及语言功能和翻译策略的一种综合性理论。卡塔琳娜·赖斯将语言的功能主要分为四种文本类型,即注重形式的表情文本、注重内容的信息文本以及注重感染力的文本和强调语言符号的视听文本。因此在进行外文小说的翻译过程中需要针对于不同文本的类型采用适应的文本翻译策略,从而实现还原原著作家

    2014年36期 No.652 165-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 《雪国》两译本赏析

    王媛;徐平;

    <正>一、《雪国》简介《雪国》创作于1935年,这一时期的日本为了实现自身的帝国主义策略,对外不断实行侵略,对内则施行高压统治,川端康成的作品受到严重的时代影响。其反时代而行,不但不歌颂帝国主义的外侵政策,还对战争进行了或正面或侧面的批判,因此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太被推崇。这本书是作者借助自身对于事物的直接感触,以犀利的视角和巧妙的手段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主要著作之一。整部著作以一位富家子弟和一

    2014年36期 No.652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视觉_影视文学论丛

  • 《雨中的树》中的平凡与伟大

    汪涟;

    <正>一、剧情简介雨是树的力量,树是雨的归宿。影片《雨中的树》向十八大献礼,向所有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献礼,它讲述了李林森同志平凡而又卓越的人生轨迹,他的精神,如雨般绵延,如树般挺立。正如同片名一样,李林森的一生如那风雨中坚韧不拔的树木一样,平凡、普通,但却卓越、伟大,让人钦佩,让人敬畏。以追随父亲脚步的儿子的路线为线索,一路为观众展示了李林森从基层到组织部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尽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把有

    2014年36期 No.652 169-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从电影《赵氏孤儿》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嬗变

    刘珏;

    <正>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学有着一定的一致性,那便是他们都是在讲一个故事,并且在故事之中传达出一种价值观念,而且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创作也是从文学剧本开始的,电影与小说的这种共性使许多小说改编成电影成为可能。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便是改编自元代杂剧剧本《赵氏孤儿》。元杂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因战功而起的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所嫉妒,进而设计陷害导致赵氏遭遇灭门之灾,而正在此时,赵朔夫人产下赵氏最后的

    2014年36期 No.652 1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 《金刚狼2》中的人兽合一形象分析

    潘明歌;

    <正>《金刚狼2》突破先前拍摄技术的限制,采用先进的3D影视拍摄,从而使得全方位的立体展示、身临其境般的情感体验得以实现。同时,影片中呈现出来的人兽合一的独特形象也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深受广大影迷的喜爱。一、金刚狼的兽性体现影片中的金刚狼虽然有着人的外表和思想,但其身体内部仍然隐藏着随时会爆发的兽性,究其根源,自然与金刚狼的变种密切相关。但不管金刚狼如何异化,其本性仍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14年36期 No.652 173-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音画对立视阈下的影片审美效果解读

    张翠芳;

    <正>画面与音乐是电影两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电影配乐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电影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演通过蒙太奇、长镜头等艺术表现手法,使配乐与影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电影获得了更丰富的审美内涵。在现代电影中,创作者对电影音乐表现力与音画关系结合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使配乐能够实现更加广泛和多层次的审美效果。音乐与具体画面相结合时,不但拓展了影片的审美空间,也丰富了自身的审美效果。通常,电影中音乐与画面的关系是协调、统一的。

    2014年36期 No.652 175-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音乐在电影中的审美及作用:以电影《阿凡达》为例

    刘蕊;

    <正>一、电影音乐概述电影音乐的产生要晚于电影。所谓电影,实际上是一门集摄影、美术、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但是,在"无声电影"时代,人们所看到的电影中并没有对白、声效和音乐,观众只能从演员的表情和动作中猜想电影要表达的内容。虽然人们对电影的产生感到万分激动,但是没有声音和音乐的电影还是令人感到美中不足。此后,随着电影的不断改进和发展,1927年美国华纳电影公司推出一部《爵士歌王》,长达

    2014年36期 No.652 17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立场_古代文学纵横

  •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特色

    王佳;

    <正>中国古典小说千姿百态,受史传"尚实"审美观念的长期影响,中国古典小说形成了独特的叙事特征。在心理描写上极力排斥直白式的描述,叙事人称很少用第一人称,为了追求故事的真实性,在故事编排上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在叙事过程中往往融入非情节性的说明等。可以说,中国古典小说在叙事上富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及模式等方面来探讨其叙事特点。一、中国古典小说的时空叙事特色

    2014年36期 No.652 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 清末民国时期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勾正刚;左俊楠;

    <正>所谓文学,即以语言文字作为主要工具,借以展开对于客观现实,包括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以及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以及作者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沿革以及不同时期的思想意识形态也会有积极的意义。一、清末民国阶段我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分析清末民国时期的文学发展是一个思想激荡的重要时期,对于文学形态的历史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起源于这个时期。社会的剧烈变革导致了对旧文学进行检讨甚至遗弃的态度,同时外来文学与既有的

    2014年36期 No.652 18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詹锳先生“风骨”与“崇高”比较之论略

    曹月芳;

    <正>詹锳先生在《〈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一书中把风骨纳入现代风格学的范畴,认为风骨是一种具有刚性美的风格,对其特征总结说:"风骨就是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1]我们从刘勰《风骨》篇的论述分析出构成风骨的五个要素:情、辞、气、力、体。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提出了形成崇高风格的五因素。[2]这里我们虽不能把风骨和崇高的构成要素一一对应起来,但是通过分析刘勰和朗吉弩斯的论述,我们得出这样的结

    2014年36期 No.652 18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 试论李纲对陶渊明人品的接受

    黄关蓉;

    <正>一、引言追溯历史,陶诗被世人所认可相对较晚。钟嵘推崇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但其诗作却未列入上品。直到隋唐时期,特别是宋朝时期经过苏轼、朱熹等一批人对陶诗的推举,从而使得陶诗价值得到认可,并地位逐渐上升。明代诗评家许学夷在《诗源辩体》卷六中对陶诗记载:"靖节诗真率自然,倾倒所有,晋宋以还,初不知尚;虽靖节亦不过写其所欲言,亦非有意胜人耳。至唐王摩诘、元次山、韦应物、柳子厚、

    2014年36期 No.652 185-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 浅析《全唐诗》中的新罗诗人

    徐珊珊;

    <正>一、序言唐朝时期的朝鲜半岛还处于紧张的三国鼎力时期。与唐朝结盟的新罗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67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进入统一新罗时代。新罗和唐朝的文化交流尤为密切。新罗王室子弟、留学生和僧侣到唐朝访学,有些出众的新罗人成为了当时唐朝的官员或僧人,将唐朝的文化、社会制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传入到新罗学习并发展。访唐新罗人通过与唐朝文人和政治家的活跃交流,在政治上或文学上为新罗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对新罗文化的形成影响颇大。

    2014年36期 No.652 187-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从《孟子》的诗文称引看其诗文观

    张晓霞;

    <正>《孟子》作为我国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其涉及社会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学,其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阶段性,《孟子》也不例外,在《孟子》之中,存在着多篇称引文,而其诗文观也蕴涵其中。据统计,在《孟子》中,《诗经》被引用和解释多达34次,其中引用《国风》内容较少,而《雅》《颂》较多。除了《诗经》外,《尚书》也被引文18

    2014年36期 No.652 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易安花愁:生态译境里的《漱玉撷英》

    黄淑萍;

    <正>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词中女皇李易安的婉约词清灵雅隽、流转如珠,折射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外交流中,20余种李词英译品多为大师之作、百花争艳;其中茅于美女士所著的《漱玉撷英——李清照词英译》独树一帜,亭亭玉立于译林。它"让李清照在其中发出清澈明晰而且充满活力的声音",桑·休斯教授如是赞美。"彩笔凌云,能传千载香馨意。仙葩奇卉,移植新园地。"词家缪钺盛赞茅教

    2014年36期 No.652 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